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帝率军亲征,令太子留守北京。这一由文人学士们所提出的方案,符合较多人的愿望,即鼓励天下豪杰士绅募兵勤王。淮安巡抚路振飞已经组织了72支自卫武装,分别由一名下层士人负责训练和统领。人们认为,一旦皇帝离开紫禁城内廷,类似的武装就会在其他地区大量涌现。皇帝不会骑马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他出现在战场上,便可使“四方忠臣义士,
英雄豪杰”群起响应,就像14世纪明太祖推翻元朝时,汉族人都响应其号召那样。在抵抗异族入侵的时候,国人似乎异常的团结,这是他们这种立论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大半个山西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丢掉的。而历史告诉我们,汉民族对女真人的反抗之所以强烈是因为当时剃发令的下达,更何况整个北方数年来灾荒不断,兵难不断,百姓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得到一口饱饭而已,但是就是这一点我们可爱的崇祯皇帝也达不到。崇祯最喜欢的是自以为是,是将那些他看不顺眼的大臣降职查办,以此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大臣们的无能。
第二种建议几乎是第一种建议的自然结果。尽管南方人十分谨慎地声称,他们提出这一建议是因为考虑到南方地区的重要性。皇帝一旦离开京城,便可迁至勤王力量最强大的地区——江南。迁都南京后,崇祯皇帝可沿长江建立起第二道防线,并以南方的经济和军事重镇九江为枢纽。李明睿还为此策略提供了一个历史例证,即南宋迁都杭州后,又统治了一个半世纪。他强调说,类似的南迁完全适合明朝目前的形势,也完全符合《易经》上利的概念。当李明睿和李邦华审慎地讨论建立南明政权的可能性时,他们都明显感到,要获得这一冒险行动的成功,必须由皇帝,而不是太子,率众迁往南京。
李明睿解释说:太子少不更事,“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敬”(《左传》语),不如皇上亲行为便。他希望让太子留守北京摄政,保护宗庙社稷,崇祯本人则亲自率众迁至南京,在史可法所率长江下游驻军的保护下,为南明政权的建立,奠定行政和经济基础。不过这最终意味着将中原让给清军或者是朝鲜联军,这一点李明睿也解释的很清楚,“以中原之地引其互争,正可坐收其利”,再说由魏藻德等北方人辅佐太子,中原也不一定陷落,他的这种安排只是比较保险而已。
当然,没有什么正式理由说明为什么北方籍官员不能一同南下,但他们在河北、山东、山西的田产,使其难以离开。这些官员形成了第三种建议就是死守中原,在各地招募义军,甚至是可以招降李自成,共同抵御外虏,他们相信只要有皇帝留在北京,由他登高一呼,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些人会晓得民族大义的,自己的财产也会得到保护,殊不知李自成所率领的这支义军都是由不识多少大字的农民组成的,让他们有这么高的觉悟恐怕很难,至少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至于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大概只有天知道。因此,援引《春秋》也未能缓解南北方官员对这些战略的激烈争论,看着底下的群臣已经吵成一锅粥,崇祯皇帝十分厌恶,他甚至心中曾经恶毒的想到要将这些人都处死,但是这是不可能的,那样自己岂不成了光杆司令。
就在紫禁城内还未是否南迁而争论不休时,山西的首府太原,这一坚守到最后的坚城也终于被八旗攻破了,整个山西几乎都在女真人的控制之下了。
太原陷落之后,崇祯再次召集六部、督察院和翰林院群臣议事献策。就在这时,主张南迁的大臣提出了一项折中方案。李邦华呈上密折,建议派遣太子南下,以加强江南防线,皇上则留下来守卫北京。这就是说,让皇上留下来与北方籍官员在一起,而一旦王朝覆灭,南方人便有了一位合法嗣君。
崇祯皇帝再次召见群臣,以观察他们对李邦华建议的看法。崇祯手持这份密折,令李邦华阐述其内容,李邦华婉言推辞,崇祯遂大声宣读起来并询问群臣的意见。大臣们一个接一个站出来表示赞同这一建议。由于战场上无法挽回的败局,加上南方籍官员的游说,多数人都转而支持南迁。德高望重的项煜是太子讲读,他自然也赞同这一建议。但最为重要的一票在内阁首辅兼太子少保温体仁手中,他对李邦华的支持,使崇祯皇帝陷入了困境。
看着下面的群臣,崇祯皇帝脸上青一片红一片的,他本来已有“那么点儿”同意亲自去南京,而将守卫社稷之责留给太子了。
但现在他与太子的职责被颠倒过来。假如不是他而是太子南下,来使明朝像南宋那样再延续个150年,那么留下来守护社稷宗庙就将成为这位当朝皇上的神圣职责。因此,李邦华的建议等于要求崇祯做出自我牺牲,而眼下公开举行的廷议又迫使他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出抉择。
崇祯别无它法,只得堂而皇之地宣称:“国君死社稷,恒理也。”但话一出口,他又忍不住满腔怨恨地加上一句:“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大概是因为皇帝明显流露出不快,几位大臣急忙改变立场。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愤怒抨击李邦华,并指责李明睿是这些“邪说”的幕后支持者。
于是,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光时亨本人是南方桐城人,但他坚决主张固守北京,而当他慷慨激昂地谴责了那些要放弃京城的人之后,在场的27位大臣竟有19位表示放弃南迁主张。这并不完全符合崇祯的心思,因为他心底是想要代替太子南下,而现在大多数大臣却主张整个朝廷仍留在北京。结果双方都招致了崇祯的愤怒。他一面说:“光时亨阻朕南行”,一面又指责李明睿结党欺君。
若按光时亨的主张,皇帝和太子都不南下,那么就必须采取措施保卫京师。12月16日,光时亨上疏崇祯,建议召回所有主要将领勤王。疏中承认采取这一措施意味着将部分领土给满清和朝鲜,但他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损失。朝廷一旦稳固了京畿重地,恢复了力量,就可以收复这些失地。光时亨的建议在朝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他的支持者们(倪元璐、金之俊、吴麟徵和孙承泽)坚持认为朝廷必须面对现实,立刻从宁远召回孙承宗,从蓟州召回王永吉,从密云召回唐通,以及从陕甘召回洪承筹,他们强调说,否则京城必将毁于一旦。
但是其他大臣不同意这一计划。其中一部分人主张只召回一两位将领;另一部分人强调只有孙承宗所率军队最为重要。皇帝的首辅大学士温体仁和魏藻德,坚决反对召回这些军队,并着力重申其最初的主张,即反对将领土让与朝鲜。魏藻德是北直隶人,他随即得到了山东将领刘泽清的支持。因为孙承宗的军队若撤离长城防线,刘泽清的侧翼就会暴露于八旗的攻击之下。
就在整个崇祯朝廷还在为留与不留,召还是不召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我带领着二十多人,经历无数艰辛,终于赶到了登州,迎接我的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