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笑得眼泪都流出来,阿史那博恒擦擦眼角,继续说道:“我挥槊大喝,他们就呆住了。再有德淳兄与飞猿兄弟大放烟火,哈哈哈。那些蛮族立即跪倒在地,视我们如神灵一般对待。”
他说到这里,嵬飞猿接过话来说道:“那些蛮族纷纷献出皮毛,我们只说远征不便携带。他们倒还热诚,又赠送我们马匹,驮着这些皮毛回来。”
二人说得活灵活现,众人听了,眼前似乎浮现出那时的情景来:头发蓬乱的那些蛮族,先是愕然地发现了大唐远征军。再就想要纠集起人众来去偷袭、抢掠这支远征军。
可想而知,这些蛮族的打算落了空,只有俯首帖耳地顺从远征军的意志。
众人说笑多时,好容易止住了喧哗。
“嗯,这是诸位英武所致。”宋通称赞后,再询问道,“你们去到那里,与他们讲说得如何?”
郑德淳摇摇头说道:“那些蛮族,别说来长安参与科考。他们自己,还是会唱一些蛮荒的歌曲,并没有什么学校,更不用提什么真正的师者。多是一些巫师,就算做了师者的身份。”
点点头,宋通看着篝火没有回话。
阿史那博恒见他脸色不悦,连忙说道:“将军,我们虽然不能久住在那里教他们念诗识字,倒也带回了他们几个酋长和一些幼童。这些人前去长安,学习后回去也可以传教的。”
听到这话,宋通连连称是:“如此就好!否则,”
阿史那博恒端着酒碗的手臂,停在了半空:否则,将军一生气就要阿史那立即回去教他们识字去吗?”
宋通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拍着阿史那博恒的肩膀,他也举起酒碗。
二人喝尽了碗中酒,宋通再笑着说道:“阿史那会几个汉字,敢说要去教别人?”
大笑之后,阿史那博恒不以为然地说道:“足够了,或许先给他们做个启蒙。”
众人听了都是大笑。
阿史那博恒喝了一大口酒,再一边咬着肉食,一边问道:“只要先不回去寒地就好,还是这边吃用最好。”
“嗯,寒地先不必回去。”宋通笑着说道,“那些酋长和幼童也被带来,我们就一起回长安。”
“回长安?”阿史那博恒并不在意去哪里,郑德淳却觉得有些诧异,“我们这么多兵马,能够直接进入内境吗?”
“当然不能。”宋通微笑着看看众人,再看着篝火说道,“朝廷敕令,命我等带火器营回去。”
这话说出,众人都沉默下来。
很明显,这是朝廷想要把火器营这样凶悍的部伍,直接收归在禁军之中。
可众人相处很好,肯定不想就此分别的。
嵬飞猿沉闷片刻,大声说道:“我们必要还在一起。”
众人立即纷纷附和,只说不愿意分开。
“怎么可能分开?”宋通哈哈大笑后说道,“火器营兵将不多,但足可以对大唐进行合适的改良。”
众人听了,各自面面相觑。
“诸位不必狐疑,宋某并非是反叛。既然蛮族都能得到教化,大唐作为万国核心,当然要起到表率作用。”宋通淡淡地说道。
众人放下了心,重新现出笑容。
阿史那博恒大声问道:“将军,我们现在如何做?”
宋通随后说道:“快请那些酋长和那些聪慧的幼童来,我们一起欢饮!”
欢谈聚饮之中,众人在阴山大营休整盘桓了十来天,就开始准备返回长安。
找来百十头犍牛,宋通指导着匠人们,制造了一辆巨大的牛车。再于车架上搭好了高大、宽敞的毡帐,他站在车旁,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
几十名车夫驱动这辆牛车,犍牛一起低头奋力。十几对木质车轮立即开始滚动起来,车上的毡帐微微晃动。
“好雄阔!”阿史那博恒等人看着,不禁连声大赞道。
郑德淳笑着说道:“这么大的牛车,能够走得了驿道吗?”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宋通微笑着说道。
嵬飞猿看着这辆牛车问道:“将军是要如同草原可汗那样,坐着这辆牛车进京吗?”
大笑之后,宋通说道:“并非。我自然要和诸位骑马并行。”
“那么,要这牛车何用?”嵬飞猿继续问道。
“我要接崔三娘子去到大漠一观!”宋通说着,骑上青骢兽。
仰望南面的长安方向,他悠悠地说道:“大唐,我的逞豪梦想实现,这样美妙的结果,一定要让静怡亲眼见到。”
——全书完——
后记(一):
写到这里,对于借宋通这个人物,来展现大唐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军旅及诸族状况的愿望,基本达成。
创造这个作品的构思,来源于一次在网上某知名论坛的浏览。一个网友的发帖,令作者感到很有趣,也有些疑惑,就开始了查证的过程。
地理——这名网友提到:盛唐时期,大唐雄霸一方、并无外患,尤其是北地很安宁。
显然,这是很模糊的概括。史书记载,北地从没有长时间安定,就连朔方郡境内,也是时有纠纷发生……
赏格——再有,就是网友提到大唐战士的受赏。
作为职业军人——前期、中期、后期,兵士们的待遇情况也大不同——大唐士兵有一定的钱物补助,这是肯定的。
受伤、战死,或者战胜,也都有不同的慰问及酬劳方式。但要说是通过作战致富,这种情况的大面积出现,对于哪一支政府军来说,都不会是一件正常的事。这样的情况,按照大唐历史记载来说,乱局与晚唐的时候为多。
比如,唐玄宗西逃入蜀地的路程中,就大量地散发绢帛,以安稳跟从兵士。
以上是开元盛唐时期的地理状况一瞥,以及士兵待遇问题的简述。作品中已经涉及,再有很多论文,包括敦煌遗书可以佐证。现在,这些资料都很容易查到及购买,在此不多论述。
另外一个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查阅敦煌遗书。其间,有“崔判官”的曲辞。这个崔判官的原型,正是唐代的一个略显神秘的人物:崔希逸。
他本人文治武功都有,但却背负了不义的污名。他的三女崔三娘子或称崔十五娘子,命运按照现代人眼光来看的话,也比较凄凉——很小就削发为尼了。
查找了很多资料后,作者就以崔希逸与吐蕃盟约而背叛,写了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底稿。很遗憾,因为不是网文习惯,几乎没有读者而全部删除了。
这才有了与那个底稿基本相似的这部作品——有了夸张的成分,但除了某些书友莫名其妙的诟病以外,还是没有收到更多书友的关注,这对于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