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五品中文网 www.5pzw.com,最快更新航海霸业之古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一本《天球运行论》及其爆发出火焰色彩的精彩序言,使之在欧洲迅速得到万众瞩目,甚至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也特地前往鹿特丹拜访了尼古拉?哥白尼。

    两位学者言谈甚欢,足足相聚了两日。期间,提起帝**队在罗马的丑闻,伊拉斯谟不禁感慨万千。

    “罗马是**教徒信仰的圣地,她养育了高贵的灵魂,也是各城邦的母亲。而且,对于很多人而言,罗马都是比自己的祖国更亲切、更甜蜜和更珍贵的地方。……说实话,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毁灭,也是整个世界的损失。”

    “罗马的毁坏,实质是神圣信仰的毁灭,这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不过,从拯救民众的积极态度上看,哈布拉德王**队却为那些猖狂的雇佣兵们好好上了一课。在十字军以后,我们已经很多年没看到过这样感人的场面了。”

    伊拉斯谟默默地点头。

    期间,他们的谈论是在数位哈国专业速记员的记录下展开的,毫无疑问,无论是“尼德兰宗教改革委员会”,还是他们的领导约翰?加尔文先生,都对于伊拉斯谟无比尊敬和崇拜,他们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聆听或拜读这位哲学家“碰撞出灵魂火花的精妙文字”。

    果然,伊拉斯谟对于哈国在神学、艺术、科学、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成就大加褒赏,尤其是对于特立尼达一世翻译的德文版《圣经》,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宗教史上没有先例的由一位非教徒身份者翻译编纂的书籍,同时他还是位手握重权的君王。

    其实,这位原籍就是鹿特丹的人文主义学者之所以肯在战乱时期回归乡里,并不完全是为了《天球运行论》而来。

    毕竟,哥白尼的名气虽然不小,但在当时绝不可能与伊拉斯谟相提并论。后者绝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顶尖的神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没有之一。当然,哥白尼在死后,尤其是数个世纪之后所树立起来的鼎鼎名声,却反而令伊拉斯谟望尘莫及了!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伊拉斯谟的名气大到了何种地步。由于相信这位哲学家有着星辰般的智慧,甚至有着不亚于柏拉图的哲学头脑,欧洲上层普遍崇拜他的著作,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甚至专门为他的双手写生!

    例如尼德兰最著名的艺术家丢勒,以及德意志的荷尔拜因,都曾做过这种事情。那副银尖笔和粉笔的素描,更是非常有名,突出并神化了那双手的主人。

    伊拉斯谟由于天分极高,学问丰富,通晓古典文学和圣经,机智而笔锋锐利,受到全欧洲文化和宗教界的赞仰,可说是空前绝后,没有人达到他那样的声誉。

    当时著名的人文学者,都对他赞美有加。有的称他为“神圣的人”;有的特地步行,远道去看他,以表示朝圣一般的崇敬。当每到一大城市,他都会受到正式欢迎,待之如同王者。欧洲各国的君王,请他为顾问;历任教皇都请教他对时事的意见;有的还表示要他作枢机主教。许多的贵族,都以同他结交为荣,送礼者络绎不绝。

    像这样一位站在巅峰的伟人,很多事情的想法必定与普通人不太一样。

    他半是为了新的神学方面的启迪,半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前途而来。

    众所周知,伊拉斯谟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誉和声望,同时他又不得不依靠中世纪传统意义上的庇护人生活下去。这些人来自于教廷的教皇或者显贵、主教、世俗界的君主、大贵族和有钱的商人等等。

    而除了自己手中的笔外,他还得依靠许多东西来支撑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虽然赞同宗教改革,但伊拉斯谟与马丁?路德不同,后者是为真理勇往直前,虽万死不辞的人;前者则认为求取和平,不妨稍微牺牲真理(也许为了自己的舒适)。

    1524年4月,路德写信给伊拉斯谟说:全世界可以见证,你在文学上的成就,使我们对圣经有真正的了解;神的恩赐在你身上奇妙的彰显出来,叫我们感激。

    显然,不管是路德还是其他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伊拉斯谟的文字,才是使神赐之妙彰显于世的最*宝。

    伊拉斯谟本人也同样了解这一点,要说他最关心哪种人,除了他的资助人外,无疑就是那些当代欧洲最顶尖的印刷坊主了。

    早在1506年,伊拉斯谟在访问意大利时,便与著名的威尼斯印刷商阿尔杜斯?曼努提乌斯建立了联系。次年,又两次通信,就再版他翻译的《赫卡柏》、《伊菲革尼亚在奥利斯》这两部欧里庇得斯戏剧剧本的有关事宜进行了讨论。

    不但如此,1508年初,为出版自己的《格言集》,伊拉斯谟甚至跑到威尼斯阿尔丁出版社(由出版商陶瑞萨尼和皮埃尔?弗朗西斯科?巴巴瑞哥合资创办,阿尔杜斯主持一切重要的学术、出版事务),就呆在那里工作了9个月,直至该书最终付印。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这个时代的印刷业,绝不类同于以后。这并不是仅仅依靠简单头脑和熟练排版技巧就能够生存下去的行业,不但如此,怀着学术抱负与宗教信念的学者们,纷纷进入印刷业,这里对员工的要求之高,简直超出了大学的普通教师,他们既是出版商又是发行人,还要编订索引、摘要,编纂词典、编年史。他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学者、专家,如教授、医生、销售商、画师、译者、图书管理员等,以备随时顾问。因此毫不奇怪印刷作坊成为文人学士荟萃之地,外国翻译家、政治**者的庇难之处,新潮学问研究机构,以及各类知识交流的场所。

    就像在《格言集》出版过程中,这本书最终远远超过想像,它是在1500年初版、1...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