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杨鼎声音不大,但场上众人包括杨峥还是听得清清楚楚,杨峥皱了皱没有,尚未说话,就听得人群里叫好不止。
这是安南这次趁机送来的《平吴大诰》,此文算是告诫安南百姓以及大明的一种诏书,难得是此诏书吸收了中国古代辞赋的简洁写法:例如北宋苏洵的《六国论》中,以秦国为一方,以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为一方,展现出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形势,《平吴大诰》亦采用此一技巧,把明军及黎利军之间历时十年的战事,以文约事丰的方式记述出来。但同时,《平吴大诰》对各场重要战役记述得十分具体,一一点明日期,既能通报战况,又营造出捷报频传的效果。
在叙述上,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阮廌参与了黎利的抗明起义,又为黎利代写《平吴大诰》,他在文中透过带有君王口吻的“予”(指黎利),带出其对抗明战争的情感体验。例如文中提到“予奋迹蓝山,栖身荒野,念世雠岂可共戴,誓逆贼难与俱生。痛心疾首者垂十余年,尝胆卧薪者盖非一日。发愤忘食,每研谈韬略之书,即古验今,细推究兴亡之理,图回之志,寤寐不忘”,便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为基础而下笔,因而读来真实感人。即便是杨峥这个与古文不通文墨的人,也能听出其中的浩然正气,颇有几分宋濂的《明tai祖朱元璋奉天讨蒙元北伐檄文》味道,此文一开始,就揭示“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的除暴安民思想。继而提出“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以彰显越人独立行动的合理性。
随后,文章又述及中越间的交战史,先略述吴权击败南汉、宋越熙宁战争、蒙越战争当中越人的战绩,继而提到明朝占领大越国后“连兵结衅”的乱亡时期,控诉明人在越南所作的“欺天罔民”的种种罪恶,体现出儒家的民本思想。
而后再叙黎利发动蓝山起义,抗明建国的艰辛历历在目。但黎利不屈不挠,经过一段拼搏后,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于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及支棱之役里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结果,明朝政府决定撤兵,黎利势力亦愿意与明军“修好有诚”。文章指出黎利战胜明朝的本质是“以大义而胜凶残,以至仁而易强暴”,也是本文的中心观点。
最后,文中提到黎利为大越国争取到独立复国,实为功劳殊巨,“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观,乾坤既否而复泰,日月既晦而复明。于以开万世太平之基,于以雪千古无穷之耻”,所以要在这个历史时刻,“诞布维新之诰,播告遐迩,咸使闻知”。总之,通篇文章感情充沛,叙事流畅,正气凛然,文采飞扬,采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兼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堪称是一篇杰出的作品。
但细细诵来,,内容有部分夸大失实之处,颇多诋毁大明的味道,身为大明子民不以为耻,竟呼声吆喝对方文采飞扬,不免让他感到有些愤怒。
其实这些人也未必没体会到对方对大明的诋毁,但文人习性难改,被对方文章的优美所吸引了,忘了对方的目的而已,看到了这种结果,杨峥不免有些无奈。
“看来是该做些改变了?”杨峥轻轻叹了声,自从他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时代,日子越久,对这个时代的喜爱就越多,总想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所以他才冒险当太子,冒险去剿灭什么弥勒教,抵抗鞑子,如今谏言皇帝平定安南,他做这些说到底就是在默默为大明做些改变,让这个时代的大明变得更强,更富饶,虽说谁也没逼着他去做这些,这才是最痛苦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疑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但既开了头,便是再辛苦也走下去,翰林院的这些日子,他就有意识做出了改变,他上课不上四书五经,不说朱熹,甚至孔孟之道都极少提起,为此他才以《人间词话》为蓝本,主讲诗词,从而改变大明文风靡靡,不务实的盲点,可以说效果还是显著,他甚至想着从其他几方面着手,彻底改变大明这种追求词藻华丽,言之无物的文风,从而给大明带来一场文艺上的复兴。
为此,他昨日都在思索这个问题,大明自朱元璋登基后,以八股取士,学子必须熟读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这样做的后果,不能说不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限制了读书人拥有更大的空间,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只关心自己头顶上的乌纱帽如何戴得高,戴得稳,其余其他则极少关心,加上明朝自朱元璋开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