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当时,高力士可谓权倾朝野,皇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其他的亲王、公主称高力士为阿翁,李隆基经常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将军以示尊宠,其他人可想而知。不过高力士虽然显贵,但是权势还不是很大,朝政始终还是掌控在皇帝和大臣的手中。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防止宫廷内外大臣、将领、外戚交相结纳,采取了进一步削弱外朝、集权内廷的政策,并开始任用身边亲信宦官预政领军,如开元初,他就曾派宦官杨思勖领兵征讨安南之乱,功成后封杨思勖为辅国大将军。安史之乱使唐肃宗猜忌武将亲信宦官。安史之乱是宦官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开始对武将妄加猜疑,宦官则大受宠信,开始内掌军队,外监诸将,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碰上了李隆基这样的雄主,尚且还能镇得住,到了大唐后期,设神策军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由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宦官掌握禁军便由此成为定例。本来皇帝是想用宦官来监军,控制武将,避免尾大不掉的情况再生祸乱,但没想到的是,宦官监军却带来了新的灾祸。由于宦官典军制度化,使其势力达到左右朝政、制驭百官的程度。可以说,大唐的宦官能左右皇帝,皆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有恃无恐的干政,皇帝不得不依靠太监。”
朱瞻基听得暗暗点头,大唐太监干政得厉害,的确是因太监掌握兵权,皇帝与文臣对抗,也只能依靠太监,久而久之,那些太监便因帮皇帝而拥有大功,如此一来,权力、地位,兵权都有了,左右皇帝也就不在话下了。
只听得王振继续道:“到我朝洪武爷鉴于唐朝,宋朝太监统领兵权,才定下了太监的不可干政的规矩,这个规矩在奴才看来,只是让太监不得掌管兵权罢了,其他权力还是可以被太监利用的,如《明实录》记载:洪武年间的宦官曾多次被派出传达诏令、汇报军情、观兵阅胜、犒劳将士、监视大臣、察访官吏;核处天下税课、市易马牛,甚至出使周边少数民族及高丽、安南等地。洪武十五年实行的半印勘合制度,使得宦官居然凌驾于朝官之上,因为它规定了外延及王府重要政务都必须到内府勘合的内容。可见太监并非不可干政,此后永乐皇帝登基,太监才开始参与政事,但多也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等,并没有掌管军权,即便是郑公公六下西洋,也不过是内侍官而已?”
朱瞻基双眼闪了闪,他不得不承认王振说的是实话,鉴于唐朝太监掌管军权后带来的影响,不管是太zu定下太监不得干政,还是皇祖派遣太监下西洋,都有一条不曾动过,那就是不给太监兵权,没了兵权的太监,说到底就是皇帝的一家奴儿,皇帝信任的时候可以影响国政,升罢官员,虽然可以使天下沸腾(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则死路一条,而且宦官根本不掌兵,权力也由各部门互相牵制,即使手中最恐怖的特务权力,在东西二厂外也有锦衣卫与之相亢,锦衣卫都指挥使却不是宦官。所以根本没有威胁皇权的可能,威胁,凌驾大臣倒是极有可能,如此一来,用起来也比那些外臣要放心的多。
若说先前还有些犹豫,那么经过王振这一番分析,启发,朱瞻基那点犹豫的心思彻底放开了,太监既不能威胁皇权,那皇帝何必放着不用呢,一旦这些太监也能读书写字,通晓典故,掌握圣人之言,等朕再碰上今日这等事情的时候,无须朕出面,只需派出身边的太监,让他们与那帮让人生厌的文官斗一斗,朕只需从中点拨便可,想到了这种好处,他眼里闪过兴奋的光芒:“对,就这么干!用太监来平衡那些大臣,省得他们老仗着人多欺负人,朕倒要看看到底朕的太监多,还是你们这些清流多!“兴奋了一阵,朱瞻基扭头对王振道:“王先生,你说太监如何才能与文人一样熟悉圣人之言呢?”
王振想了想,眼里光芒一闪,道:”这个容易,陛下可以让宫中的太监读书?“
“读书?”朱瞻基一愣,随即一喜道:“对啊,朕怎么没想到呢,太监识文断字了,也通晓圣人之言,朕身边不是积聚了一帮读书人呢?如此一来,朕还用得着怕那帮清流么?”
想到了这一点,朱瞻基脸上洋溢着兴奋,片刻的功夫,又黯了下来,让太监读书人,如何读,还需要老师,这可是个麻烦事。
王振似看出了朱瞻基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