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多的丧葬礼品;而跟他要好的高俅、蔡京、杨光华,就更不用说了。他徽宗作为帝王,也交下了一批挚友。杨光华、高俅、杨震、梁师成,张大山、杨戬、童贯和朱缅,这些人虽然他们都是自己的臣子,可也是自己最最默契最最知己的朋友,他们为自己忠忠诚诚勤勤恳恳的卖力,不就是帮自己支撑着大宋江山,支撑着这个国家吗?但作为帝王交朋友,跟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对这些忠诚于自己、与自己肝胆相照、甚至以命相许的朋友加臣子,自己有条件厚待他们,也一定要厚待他们,只有这样,到了关键时候,危难之际他们才能为你赴汤蹈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有一点,就是作为帝王,必须善于辨忠奸、识真伪、明是非。他心中的那些至交好友,就都是忠臣良将真君子,对这些人,就要既给他位子、给他权利,又要给他信任、给他利益、给他名誉、给他地位和尊荣。特别是杨光华,不论公主、还是王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不对他盛赞有加。所以,徽宗暗下决心,定会厚待他,重用他,依靠他,封赏他。但对于具有超强能力、却并非自己知己好友者,比如蔡京,那就只重用不厚待,并且要时时提防之。
这四条,其实是徽宗心里的东西。倘若是在两年前,他的这些想法一定会跟杨光华交流,或者像解剖身体一样,用手术刀剖开让杨光华来看,让杨光华帮他参谋分析找出答案,制定方案。可现在,徽宗不再这样做。因为他成熟了,他把这些东西都深深的藏在自己心底的某一个角落,而当他需要的时候,藏在心灵角落的这些启示或者说是原则,就会随时溜达出来,指引着他的行动……
现代管理学有个说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有正确的行动,放在那时候的徽宗身上,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他确立了今后的四大原则,便很快着手实施。
那还是王诜去世后,给王诜做三期的时候,徽宗听梁师成说,王府请来了有名的道士石泰为王大人做法事。又听说王诜出殡的时候,也是石泰带着道士来做的法事。徽宗就让杨戬去想办法了解这个石泰,然后向他禀报。
杨戬经过一番了解,向徽宗汇报了石泰的情况。说,这个石泰,据说挺厉害,师从张伯端,擅长金丹大道。他专门写了炼丹的专着《还原篇》,按纯阳之术叙述了炼丹的原理、药物火候、沐浴脱胎炼制方法。民间盛传,石泰不论相面,算卦看风水,都有绝招,也都很准。眼下石泰来京城才不到一年,正是上年的端午节庙会时来到东京的。先期隐姓埋名,私下传道,未曾有专门的道观,基本算是流浪传道者。
徽宗听了,心里顿时发热发痒,就盘算着要见一下这个石泰。必要的话,可先给他修一座道观,专门为朝廷和皇上服务。
徽宗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杨光华。那他一开始为什么没有跟杨光华说呢?说起来,徽宗心里还是有顾虑的。杨戬毕竟不同于杨光华,杨戬就是个跑腿的,就是他的狗腿子,或者说是他的一条狗,像杨戬自己说的,是皇上的一只狗一只猫。而杨光华是他的首席大臣,是帮他执掌天下的,是管理国家的,干的是国家大事,有杨光华帮他打理朝政,他才能放心的做自己的事;而他想修道炼丹或者说崇尚道教,纯属他的私事,该不该告诉杨光华,他是有顾虑的。所以他就先让杨戬去探路,探明白了,才跟杨光华说。
自从郑国公主和王诜,都在在弥留之际对徽宗说了关于杨光华的话,徽宗不但觉得应该更加信任、重用,也应该高度尊重杨光华。只要不是国家大事朝廷大事,仅仅是皇上自己的事,一般就不告诉杨光华,免得干扰他处理政事。况且,他也担心杨光华可能会不赞成他的想法,毕竟杨光华是正经干事的人。而作为皇上要修道炼丹,似乎有点不靠谱。
不料,杨光华听了徽宗的想法,却说出了令他大为吃惊、也大为震惊的一番话。这番话,令徽宗大为感慨,也大为感动。徽宗深切地感到,到底还是杨光华真正理解自己,也真心实意地拥护支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