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黑沟台三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鲁山几乎彻夜未眠,他非常担心日军可能的夜袭,派出两拨参谋去一线阵地上的两个步兵营检查,唯恐出了乱子。一年来和日军不断的交手,特别是陈家窝棚与永沼支队的血战,让鲁山对东洋兵产生了敬意。虽然装备不算很好(鲁山一直拿步枪作为衡量部队装备的标志,他认为日本的金钩步枪抵不过莫辛纳干,也比不上用惯了的德国造。但范德平和邓清华认为金钩步枪射击精准,后坐力小,适合新兵使用),但那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意志格外坚强的敌手,就拿永沼支队说,俘虏的日军几乎都是伤员,极少有囫囵的日军甘愿缴枪做俘虏。现在要迎战日军主力部队的进攻,鲁山不能不格外警惕。
但这一夜异常安静,连零星的枪声都很少听到。
战斗是从26日凌晨打响的。出乎鲁山的预料,日军的进攻矛头对准了第四西伯利亚步兵师,在急促而猛烈的炮火袭击后,日军在俄国人据守的西南方向展开了进攻。而南满独立团守卫的东南方向却异常平静,一度时间,独立团成为了看客。直到上午九点时分,日军在独立团方向才展开了进攻,大约有十门左右的火炮轰击独立团的前沿,前前后后落下了近二百发炮弹,根据鲁山的命令,机炮营的八门火炮一直没有回击,鲁山想隐藏炮兵的实力,将其用在粉碎日本的步兵身上。
陈家窝棚一仗,鲁山领教了炮火对步兵的重大杀伤。南满支队承受的伤亡中,一大半是永沼支队的炮兵造成的。
独立团的炮兵专家——机炮营副营长穆长春对于鲁山不使用炮兵对轰的决定完全赞成。机炮营早已派了三个观察组占据了阵地的三个制高点——最高的房屋和土丘,用来找出日军的炮兵阵地,这是炮兵最基本的战术,找出敌人的大炮位置,先轰掉敌人的大炮。
日军先后展开了两个大队的步兵,轮流朝二营及三营的阵地发起了进攻。最先各展开一个中队,但在猛烈的交叉机枪火力打击下败退了。随后增加了进攻兵力,在炮兵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企图在黑沟河北岸站稳脚跟。
进攻是在三营和二营两个方向同时打响的。三营方向的日军兵力更为雄厚。目测有六七百人。二营方向的敌人相对弱一些。鲁山下令炮兵火力拦阻。机枪火力在日军渡过黑沟河冰面后打响,日军深蓝色的进攻散兵线不断有人栽倒,在灰白的雪地上留下了一片蓝色的尸体。三营方向的日军一度接近了阵地,但被盛光发起的一次反冲锋所粉碎。而在二营方向。日军在百米之外就停止了。然后是撤退。甚至没有拖走阵亡的同伴。
“鬼子在寻找突破口。”鲁山做出了判断,“更大更凶猛的进攻就在后面,告诉熊勋和盛光。千万不要轻敌。”他将通信兵派出去。现在他努力习惯留在指挥所指挥,而不是亲临一线。自那次流弹事件后,军政委员会做出了决定,鲁山作为支队最高指挥官,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亲临一线。
独立团击退日军两波大队规模的进攻后,战线沉寂下来。但右翼俄军方向却打的更为激烈了。上午十一点左右,俄军派人来求援,一股日军突破了俄军阵地,杀进了庄子,第四西伯利亚步兵师反击失利,要求独立团派出预备队反击这股逼近独立团阵地后侧的日军。马里宁少校着了急,冲鲁山大吼大叫。鲁山不敢怠慢,如果日军达成突破,楔入村子,自己与俄军的联系将被切断,防线被割裂,这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命令程二虎待命的一营火速增援,但程二虎的一营在十五分钟后全营出击时,日军已经撤退了,双方只是对射了一阵,虚惊一场。
上午就这样过去了。清点伤亡,独立团16死33伤,大多是炮火所致。
“真他妈的笨!一个加强步兵师,扛不住日军一个不完整的师团!难怪老毛子一路败退至今!”午饭的时候,邓清华骂道。
俄军一个师编16个步营,加上被打散撤回来的第十师的六个营,俄军兵力应当很充裕了。日军一个师团不就是四个联队吗?就算一个联队抵四个营,仅靠俄军也足以守住阵地了,何况自己的正面至少有日军一个联队!
“俄国人经历了辽阳、沙河两场大战,编制已经不充实了。”鲁山一面往嘴里拨拉着面条,一面盯着地图分析。
“我看日本人上午不过是试探,或许他们要将主攻方向放在我们这面来。”商凤春道。
“小商说的有道理!上午的战斗,日军或许发现了我们这边不是俄国人守卫了。要提高警惕,不能大意。”鲁山放下了碗,“你们盯在这里,我到前面走一圈。”
“你忘了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了。”邓清华提醒。
“仗一打响就回来,我保证。”鲁山已经穿上了皮袄。
商凤春的猜测是正确的。日军确实发现了黑沟台东南正对着黑沟河方向的守军不是俄国人。第31联队肯定地报告,那是一支支那军无疑,虽然他们穿着俄军的军服,但至少有三成穿了中国人的皮袄,或许就是导致永沼部队全军玉碎的那个南满支队。
永沼支队覆灭,刺激了日军。连大山岩元帅都震怒了。
年逾七旬的师团长立见尚文中将相信了31联队的火力侦察结果,“32联队调一个大队配属31联队,下午三点发起进攻,一举突破支那人的防线!”立见尚文只思考了五分钟就做出了决定。
“师团长,我建议下午继续对俄军施压。继续欺骗敌人。迫使他们继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